风楼阁破解版2.0_全国名媛凤楼51龙凤茶楼论坛网_品茶qm论坛官方网站_全国名媛凤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详细内容

广西推动装配式下乡,村镇建设发展 “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

广东装配式建筑分会     2021-09-09     15595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开征求《村镇建设发展 “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

日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村镇建设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起草了《村镇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将修改意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


征集时间:2021年8月11日至2021年9月11日


电子邮箱:gxzjtczc@163.com


文中指出:


推动装配式建筑下乡,在每个设区市打造1个装配式农房建设示范村镇,推广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建设的现代宜居农房。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技术,提升农房建设品质。

 


广西村镇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 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 持续全面提升乡村风貌,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三、 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 保障提升农村住房品质,规范推进农房建设
五、 改革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二、 注重政策引导
三、 培育人才队伍
四、 积极筹措资金
五、 加强宣传推广
六、 强化法治保障
七、 加强监测评估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区村镇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区村镇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工作成效。


——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显著。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贫困户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要途径,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8万户,全区156.3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村住房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完成515个乡镇生活垃圾片区处理中心、1268个村级垃圾处理终端建设。通过国家十部门组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基本实现“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标。全区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5%以上,农村保洁员队伍稳定在17万人以上。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基本完成。在横县、北流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崇左市江州区等县(市、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推进恭城瑶族自治县、陆川县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创建,两县基本实现了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723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改厕改厨各完成200万户目标任务。命名广西“绿色村屯”1003个,其中587个行政村获评国家级“绿色村庄”。累计实施屯内道路硬化项目1694个,村屯公共照明试点项目6000个。


——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成效明显,组织实施5.43万个基本整治型村庄、811个设施完善型村庄、175个精品示范型村庄建设,打造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69条,桂风壮韵风貌初显,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沿线风貌整治效果显著,2017年完成925公里沿线风貌整治,实施50084户外立面改造、31728户屋顶整治,精心打造40个景观节点村屯和6条风光带。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彰显乡村特色,推进526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房乡土化改造以及道路、垃圾处理、村屯公共服务设施、“三微”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城镇综合承载力逐步增强。分两批公布广西特色小镇61个,其中列入全国特色小城镇14个,广西特色小镇核心区累计引进企业825家,其中行业龙头或全国500强企业达109家,柳州市柳南区螺蛳粉小镇、合浦县月饼小镇、南丹县丹泉小镇、北流市陶瓷小镇、隆林各族自治县五彩民族小镇等产业特色鲜明。以城镇功能配套完善为重点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完成23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101个百镇建设示范工程、59个少数民族乡建设,稳步推进83个乡改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设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文化?;げ欢霞忧俊R皇抢肺幕;な迪中峦黄?。我区共有657个传统村落,其中280个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总量位列全国第10位,14个设区市均有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广西多个世居民族的典型代表村落入选国家名录。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51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为9个、29个。二是历史文化?;せ撇欢贤晟?。在桂林市探索“腾屋新建、村民自保、私保公助”等?;し⒄沟穆纷?,在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建立专家团队包村打造模式,不断创新传统村落?;し⒄鼓J健A菔?、玉林市以及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市、县(市)先后公布实施本级传统村落?;し⒄固趵?,贺州市公布实施了广西首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地方性法规——《贺州市黄姚古镇?;ぬ趵贰H侵鸩绞迪志富;?。引入数字技术增加?;な侄?,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南宁市江南区扬美村、灵川县江头村、灵山县大芦村等12个村落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通过线上互动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传统村落。四是项目规划建设管控成效明显。各地依法编制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し⒄构婊?,将规划内容、?;し段А⒖刂埔蟮饶扇胂喙胤ǘü婊?,有力指导项目建设中的历史文化要素?;?。


——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公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逐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印发《广西乡镇“四所合一”工作指南》,明确“四所合一”机构规划建设管理的内容和操作规程。有序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编制完成90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成果并通过专家审查。规范优化审批流程,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核发办证周期压缩至20个工作日内。组织开展设计下乡服务活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我区农房管控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农村房屋特色风貌管控导则》,农房建设及风貌管控进一步加强。建立乡村风貌提升“一张图”系统,以信息化管理思路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短板仍旧明显。广西村镇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共享面不够,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区域建设水平差距大等问题仍旧突出,加上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地方筹资困难,基础设施投入少、欠账多,村镇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待提升。目前,我区乡村建设基本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政府主导有余、群众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工作推进中,一些地方往往倾向于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开展项目建设,而真正需要项目的村屯则难以获得支持,不少村屯至今仍存在生活垃圾随处丢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不文明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改善。


——历史文化保护仍需加强。历史文化?;ぷㄏ钭式鹜度胙现夭蛔?,日常维护管理难以到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中仍有许多传统建筑(主要是传统民居)未得到有效的维护修缮,一些地方缺少对新建农房的风貌引导管控,传统风貌完整性未得到保护。同时,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少地方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传统工匠日益减少,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村镇建设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我区已公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已基本完成“四所合一”改革,但因规划、建筑等专业人员配备不足、软硬件设备缺乏、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缺乏规划指导和农房管控粗放等原因,乡村建设基本由农民自行组织,缺乏有效监管和技术指导,农房建设选址随意、一户多宅、未批先建、少批多建、“裸房”遍地、建造技术粗糙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风貌发生根本性改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


(一)重大机遇。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前景更加广阔。随着国家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我国正在着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沿边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开放新格局逐步构建。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广西探索强经济、强产业,着力聚要素、拓空间、优环境、增活力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政策红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有望获得国家层面更多的支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极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更加重大。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全国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之一的广西,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走出了特色路径。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我区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村镇建设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ご炒迓浜拖绱逄厣缑?,加强分类指导。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措施持续性强、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为村镇建设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大有作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笆奈濉逼诩?,我区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扎实抓好村镇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重大挑战。


——人口进城大趋势未变但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城镇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呈现增速放缓,人口流动更加近域化,人口结构发生改变、需求多元化等新特征。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器换人、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趋势,对劳动力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加速,加上制度性障碍影响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城镇化增速趋缓。


——从全面脱贫向全面振兴转变的任务更为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任务更加艰巨。


——村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笆濉笔展俸汀笆奈濉蹦被》辍傲礁霭倌辍蹦勘杲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笆奈濉笔逼?,要重点解决我区村镇设施短板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资金筹措渠道少、建设管理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村镇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仍旧面临巨大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面提升广西村镇建设发展质量为目标,以优化城乡格局、改善人居环境、?;だ肺幕?、提升农房品质、创新管理机制为重点,不断增强村镇发展活力,努力打造生活舒适、生态良好、充满乡愁记忆、桂风壮韵凸显的美丽宜居村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村镇的实际,分类别、分层次确定工作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集中力量优先解决短板问题。


——坚持示范引领,循序渐进。遵循村镇发展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政保障能力,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通过试点示范引领,有序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大力推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多方配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尊重民意,保障群众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防止大包大揽,禁止强制或变相摊派任务,增加群众负担,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镇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坚持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做到各类用地安排合理紧凑,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工艺,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保护改善村镇生态环境。


——坚持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注重保持田园风貌、?;は缤撩谰?,突出乡土气息、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传承和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重塑乡村自信。


三、发展目标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通过重点村镇建设和示范带动,不断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强化村镇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八桂传统文化,引导农房规范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扎实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


——美丽宜居村镇建设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以培育特色产业、完善设施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文化、塑造特色风貌为重点,构建“壮美村镇”发展体系,按照“点、线、面”结合方式打造100个“壮美城镇”、1000个“壮美乡村”。村镇建设方式加快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镇基本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村镇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以建设完善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为重点,加快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到2025年,全区基本具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的乡镇比例达75%以上,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重点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基本达到所在县城水平,保持95%以上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妥善收集处理。


——桂风壮韵乡村新风貌进一步彰显。全面整治村庄环境,继续推进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和精品示范型村庄建设,将精品示范型村庄优先打造成为“壮美乡村”示范。围绕交通干线统筹布局,打造一批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巩固提升“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成果,逐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塑造桂风壮韵新风貌。


——历史文化得到?;ず胙?。全面完成自治区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す婊痛炒迓浔;し⒄构婊嘀?。初步建成4条历史文化?;し⒄故痉洞?,成为广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せ平∪晟?,历史村镇得到有效?;?、修缮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机制不断完善。


——农房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建立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农房基本居住功能。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有序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安全隐患整治,消除农房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推动农房抗震加固改造。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技术,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培养“八桂工匠”等。


—村镇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村镇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规划管控、项目监管和违法查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制度健全,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到2025年,全区农村按图集报建、按图集建房实现全覆盖。

1.png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县城提质增效,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合理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县城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任务,增加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二)统筹推进“壮美城镇”示范。开展“壮美城镇”示范建设,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文化特色,重点培育建设中心城市周边、县域副中心、主要通道沿线、旅游资源富集区或沿边地区资源禀赋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功能,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把“壮美城镇”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和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形成辐射带动的发展格局。


(三)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建立完善特色小镇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全国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实行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动态评估检查机制,及时清理或更名不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示范性特色小镇。推进特色小镇核心区建设,加强标准厂房、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月饼、螺蛳粉、陶瓷小镇等特色小镇纵深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殊品质和文化内涵,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


(四)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按照完善功能、提高质量、节约用地、突出特色的要求,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推动小城镇建设与疏解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建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平台。实施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补短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生活宜居、环境优美、风貌良好的美丽小城镇。着力补齐城镇短板、优化城镇功能、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治理共享共治。持续推进脱贫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小城镇建设。

3.png

四、保障提升农村住房品质,规范推进农房建设


(一)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的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有保障为根本,因地制宜指导农村低收入群体采用多种方式保障住房安全,扎实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强对农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合理划分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根据住房困难程度、不同住房需求、资金自筹能力、家庭人口数量等提供对应的住房保障,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不搞“平均”或“普惠”,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倾斜力度,加大对无能力自筹建房人群的资金支持力度?;剿髋┟瘛胺看狈?,拓宽农民建房资金来源和金融资金保障。


(二)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管理。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有序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安全隐患整治,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增危房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做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中农村居住房屋、集体公共建筑等普查工作。推动装配式建筑下乡,在每个设区市打造1个装配式农房建设示范村镇,推广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建设的现代宜居农房。探索推广7度及7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农房抗震加固实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房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现代宜居型示范农房。加强乡村建设工匠等技术力量培训,建立行政区域内技术帮扶机制。到2025年,农房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构建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三)严格实施农房管控。聚焦带图报建、按图验收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房管控工作体系。推广农村建房标准图集,制定公布简洁实用、通俗易懂的审批流程,方便群众办证。落实村级协管员,推动实行农房管控成效与村干部年度绩效奖励挂钩机制。强化考评奖惩,组织开展农房管控系列宣传活动,制定公布考评细则,将农房管控纳入相关考评体系。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大农房管控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


五、改革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一)提升规划实施效用。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人文等新发展理念要求与特征引入村镇建设规划,尊重当地居民基本诉求,解决保护与建设的矛盾,对地方长远发展做出科学谋划。通过谋划平台、项目、近期行动计划建议等落实规划目标,推动规划目标走向具体行动。完善村镇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传统建筑?;ず托奚杉际?、绿色建筑技术、环境整治技术等。


(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有序推动危房改造和新房建设按图集实施,逐步解决村镇建房缺乏特色、风格的问题。推动“一户一宅”、建新拆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违法建设查处等工作有效开展,逐步解决房屋密集、朝向各异、见缝插针等问题,恢复村镇公共空间和格局肌理。强化村镇建设管理技术支撑,定期开展基层建设管理专业技术培训,造就一支持续稳定、能够扎根村镇、具备一定建设管理能力、有效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村镇建设的基层建设管理技术骨干队伍。普遍建立村民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治长效管理。建立农房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制度。将村镇建设的监督权放在乡镇,推广村干部兼乡村建设协管员的工作模式。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专业服务组织,优先承接村镇建设项目,实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创收的“三赢”。


(三)创新服务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意识,坚定“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服务型社会要求,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把具体事务推向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管理效能。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建立提前管理和全程管理意识,在规划、审批、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有效的管理,以此获得管理工作上的主动权。明确市、县、乡镇三级政府村镇管理职责,理清在村镇管理中部门与部门、职能管理与行业管理、行政管理与社会及市场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完善村镇建设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统一数据平台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广西村镇建设进程的监测与调控。定期对村镇规划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依据村镇的发展建设目标,加强项目建设和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保证规划确定的村镇发展建设的各项强制性内容和长期发展目标有效落实。通过对村镇发展建设绩效的评估与反馈,制定保障措施,提高政策措施的实施绩效。组织编写广西村镇建设年度研究报告,为各地制定村镇建设政策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五)持续推动设计下乡。推广“三师下乡”(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模式,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加大专业人才对乡镇的帮扶力度,实践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陪伴式服务有效提升村镇规划建设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广西村镇建设发展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按照职责分工,不断完善村镇建设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统筹推动规划实施。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乡镇各级村镇建设管理体系,保障工作力量,特别要落实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乡镇级建设管理工作力量,切实强化基层村镇建设管理经费保障,加快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村镇建设管理体制。


二、注重政策引导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从战略研究、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统筹部署,制定出台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方面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村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人口、土地、就业社保、资金保障、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本规划要求,加强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


三、培育人才队伍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造就乡村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提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技术素养,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提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和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设,探索工匠资格分级认定,并赋予农村建筑工匠相应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优秀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大力培养高素养农民,激发村民参与村镇建设的热情,提升农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积极筹措资金


积极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压实市县政府筹资责任,鼓励和引导群众自筹、社会资金以及金融资金投入,加强各市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的统筹使用。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建立完善村镇建设投入财政体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安排村镇资金项目时,要优先考虑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内容。支持村级成立村民理事会或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对环境整治类、资金投入不大和技术含量不高类项目进行自建、监管、运维,在增加村集体经济劳务性收入的同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五、加强宣传推广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培训讲座、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及时跟进报道重点示范村镇建设的新进展和典型经验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强化法治保障


借鉴全国其他地区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关于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广西村镇建设管理顺利开展。建立保障法律实施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完善科学决策体系,健全村镇建设管理配套制度与技术标准,促进依法行政,全面提升广西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各部门和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增强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


七、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乡村建设评价制度,完善乡村风貌“一张图”平台,构建乡村建设评价数据采集体系,掌握农房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和动态变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和方法,构建专家支撑体系,开展多层级技术培训,扩大乡村建设评价范围,全面客观评估乡村建设现状,指导地方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形成“建设规划—年度评价—体检评估”的工作模式,统筹村镇建设管理。

 




来源: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020-2209 3641 1602970120@qq.com 留言咨询 在线咨询
 

首 页 关于协会 政策法规 新闻资讯 技术与产品推介 专家库 资料下载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导航
×